这两天,珠三角模拟联合国圈人尽皆知的《大爷列传》又被人拎出来当段子在微博上传播了。我看到的转发者大多“哈哈哈哈”一笑,然后转过身来怒斥“玩这个的都是装逼犯”。

遗憾的是,“装逼犯”这个词,我还真的不能完全说是错的。毕竟有些“模联人”,干得的确是这般装逼的事儿。

但说回来,模拟联合国究竟是什么呢?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正在参与其中?他们的目的、能力和价值观又是怎样的?作为一个“模联新人”,我着实想胡扯两句,给圈外的各位做点介绍。

模联是什么?

如何定义模拟联合国活动?这是我迈入模联圈子之后,遇到的最难的问题之一。毕竟在圈内,不同的人对模拟联合国活动,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和语言。

尽管联合国新闻部将其定义为“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①,但这么长一段话看上去,还是难以触碰到这一活动的核心形态。

直到某天一位小伙伴听完我冗长的解释,却只是不屑地摆摆手:“这不就是外交主题的跑团吗?”

我说我输了,您说得对。

事实上的确如此:模拟联合国从架构上来说,就是一个多人参与的 TRPG 游戏,由组织模拟联合国会议的学生扮演 GM,剩下的学生则各自领到身份,成为游戏的玩家——以及故事的书写者,或者换个词,“国际政治的参与者”。

只不过,代表们的角色从幻想系的游戏主人公,变成了现实系的多边外交官;“D&D三圣书”之类的规则本,则被组织者拟定的规则流程和背景文件所取代;而至于穿西装打领带,你若是理解成“为了让游戏更有氛围而进行的 Cosplay”,我觉得倒也未尝不可。②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模拟联合国会议,甚至正在跳出“联合国”这一构架上的圈子,开始进行更多的政治构架尝试:从模拟 APEC、G20 等多边外交会议的规形态,到“联动危机”系统等沙盒式的国际政治模拟③,再到模拟国际法庭、模拟议会、模拟媒体等专业学术分支,游戏的构架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能够用 TRPG 这一概念来描述。

一些人不太喜欢我的比喻:他们认为这种“往游戏上靠拢”的比喻,正在逐渐抹杀模联作为政治培训活动应有的严肃性。然而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够深层次的理解模联活动的构架和内涵,而不是停留在皮毛层面,那我们扮演起角色的时候,不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了吗?

二十年,“仙女”落入人间

既然模拟联合国活动本身似乎并无高大上之处,为何能够在今天走到此种地步?我们还要从历史看起。

模联圈内最著名的冷知识之一,就是模联活动的历史竟比正牌联合国还长——前提是算上模联的前身,1927年出现的“模拟国际联盟”。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和伯克利加大均声称其是最早的模拟联合国会议组织者,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举办了他们的第一次会议。中国大陆组织第一场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是1993年的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外国学生们,他们当中就有很多外交官子女。

而中国人自己第一次在国内举办模拟联合国会议,则是在两年后的1995年6月3日。那一天,外交学院的袁士槟和熊志勇教授领导组织了第一届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大会。《外交学院学报》是如此提及那场会议的:“联合国驻华代表贺尔康先生、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外交部领导关心支持,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进行了报道”。

模拟的活动也能挂上如此多的“荣誉”,而且能一直持续到二十年后的现在④,这在中国的学生活动里着实少见。大咖云集、社会关注明显,这也大概成为了一些模联人的“装逼资本”吧。而模联活动中,也确实走出了许多外交方面的新鲜血液:1995年中国第一次模联活动的主席之一,就是因2006年温家宝总理记者会而声名大振的外交部高级翻译戴庆利。

十年之后,以北京大学第一次举办中学生模联会议为起点,中国模联事业开始在高中生当中发展起来。高中生、大学生学生社团纷纷涌现,到2010年左右达到高点。有意思的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中小学的广泛铺开,教师与学生们却一时难以找到能够训练学生学术素养、政治理解、谈判交流等能力,同时又能锻炼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活动形式。恰好在此时,模联闯入了这个广阔的空间,成为了同一时期学生组织的政治类学术活动中最成功的一个。⑤

所以,模拟联合国活动在中国的铺开,可谓是借助了天时、地利、人和。时至今日,全中国范围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模联会议约有三百多场,各种校内会议等等甚至都还没有计数;而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学生总数,也至少要以万,甚至十万来计了;就连共青团中央在2014年都认可了模联作为中学生实践教育的活动形式⑥,而专业从事模拟联合国行业的教育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已有十数家。

中国的模联事业用了第一个十年,才在国际关系的精英学生中站住了脚跟,就在第二个十年中,迎来了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井喷式发展。而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这种井喷背后的潜在危险,似乎也正要爆发。

学生有,学生治,学生享

如今,走进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的几乎任何一所高中(甚至初中),你都能找到参加或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影子。然而无数的问题也随处可见:模联人圈子化、学术水平不过关、新人心态不正、活动吸引力降低等等,都是不争的事实。《大爷列传》本身,就是学术水平不过关的一大注脚。而如果诸位打开知乎,搜索“模拟联合国”话题,模联人圈子之间撕逼的冰山一角,似乎就能够展现出来了。

然而笔者希望各位了解的是,模拟联合国是一个学生组织、学生参与、学生获益的活动,她的一切利益都来自于参加的学生,最终又会回到这些学生身上。

对于参加模联的学生来讲,如果没有接触过这一活动,他可能到大学毕业也不会对国际政治有所了解。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犯些错误,那不是必然的吗?谁上学做数学题没错过呢?

如果一个学生希望认真的参加一场模拟联合国会议,他或她必须首先通过学术调研,对会议的议题、历史背景、当前的主要利益纷争、各主要力量的观点、本国的利益支撑与核心诉求都要有超越基本的了解。而如果一个学生希望认真的组织一场模拟联合国会议,他或她在学术问题上必须拥有比所有代表都多的了解,并且了解国际关系合理的演进可能性。这不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吗?

我还记得某位前辈怎样定义“超越基本的了解”:“你跟他提出一个切入点,他能够不查任何资料聊十分钟干货,那才是合格。”各位现在可以试一试,找出任何一个“自认为了解”的国际政治议题,能不能聊够十分钟干货?如果代表们真的达到了这一标准,又怎么会有代表闹出笑话呢?

其实客观上来讲,这个圈子里的一些人,确实拥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就以笔者现在所在的模联社团为例,现在这一社团每季度会发行电子版的学术期刊,文章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国际政治与会议设计的相关议题⑦。如果大家先看到的是这些文章,而非《大爷列传》,对模联的认识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而中国的大学生和高中生,本身又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社会群体,无法一概而论。尤其是模联这个圈子里的人。

笔者曾在国内某顶尖会议做过主席。这一会议的主席,若不是正在从事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的学习,就一定是有着极丰富的会议经验;而会议的代表则采取邀请制,只有被认为学术水平合格的学校,才能接到会议的邀请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会议上,依然还能有代表闹出足以被列入《大爷列传》的学术笑话;甚至还有代表因为没有拿到奖项,就愤而攻击主席团的。

这就说到了这个圈子里的第二个问题:唯奖项论。倒不如说,这是圈内和圈外共享的偏见和误解。有多少人在介绍模联时,将其称之为“大赛”?又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以学生代表拿了多少奖项为荣?又有多少代表,参会就是为了拿个奖,好在未来的简历里面有点东西可写?甚至有多少人,是为了穿上西装装装逼,泡个妹子来一发?

然而这样的心态,客观上却助长了会场内的竞争心理。须知,多边外交活动本身并不是只有撕逼,最重要的却是达成国际共识,并使本国本地区利益最大化。如果能闷声发大财,为何要与别人竞争到底、拼个鱼死网破,最终两败俱伤呢?这也难怪为何有模联新人在不了解外交活动精髓的前提下,对会场内的撕逼过分推崇了。

而不了解外交活动理论的人,除了代表,还有一些会议的组织者。最近某地的一场独立会议当中,在模拟美国的反恐危机联动体系时,竟为国土安全部等行政部门都安排了50个席位。这种问题的发生,只能说是会议设计者没有搞清楚国土安全部作为行政部门的构架,而安排了太多不适合由学生代表来模拟的行政类工作——想想看,参会代表满心欢喜的要去做政治家,发号施令打败恐怖主义,结果被安到了一个技术性极强的部门当科长。一般学生模拟政治家兴许还行,但做技术型公务员还是差了太多。

而就在部分模联人对这一会议设计提出质疑时,却被该会议的组织者反喷“犯了模联人的圈子主义”。写到这儿,笔者反而不知道应当从何处开始着笔:中国学生历来喜欢拉帮结派搞圈子,而模联作为一种外交模拟活动,身上的政治色彩则更加浓厚,自然就逃不开圈子主义的色彩。再加上教育机构作为资本的介入、模联人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地域流动,这种圈子化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当有人骂“搞模联的都是装逼犯”的时候,我才无话可说。这些问题在这一大群人中都客观存在,但这是模联作为学生活动独有的问题吗?很难讲。相反的是,很多人正在利用这样一种自我教育的工具,在相关的学术领域取得斐然的成绩。像我的上一任社团秘书长,在联合国驻华机构实习了一年,今年本科毕业后飞赴华盛顿,成为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生,而这一专业正是全美最强。他自己都承认,“没有模联,就没有现在的我”。

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前两天有人在微博上at我《大爷列传》时,我去看了看评论,发现还是以黑模联圈的人居多。然而在“黑模联”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人比得上模联人自己。毕竟,在圈子里认真打拼多年的人,对这番乱象必然最有体会和感触。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我现在已经是全国顶尖的模联社团的学术骨干成员之一,但模联实践经验有时还比不上我的学弟学妹们才会自称是“新人”。

还是让我贴一段我学弟的话吧。

……有时候也觉得搞笑,模联要真像一些人说的可以让自己光辉多少、镀金、留洋、找汉子找妹纸的,倒也是蛮好的。有些人说参加模联的都是为了镀金,我倒也想给自己镀一层金啊!国内外哪个大学会因为你参加了多少会议而要你嘛——如果你没有真正的过人之处的话。

这个圈子里有在联合国中国系统工作的人,有对国际关系、国际法有不浅造诣的人,也有一些像我一样,水平一般、没啥名气的爱好者——我就是喜欢这样一个活动,和你喜欢打羽毛球、辩论、射击没啥区别,我不觉得我很优越,穿个西装只是因为穿西装本身就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办法——打羽毛球还要穿运动服呢!

我们看到知乎上关于模联的问题常常有很多偏见,事实上这个社区圈子里对不少问题都有偏见呢!知乎有着自己的政治正确。但我觉得,知乎的精髓在于分享的精神,分享知识、分享见闻、分享观点,我们应该让多元观点百花齐放嘛!

所以所谓的“偏见”,常常源自信息的缺乏,作为模联人,也有责任提供自己的视角。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行业,都有优秀的人和招黑的人,一棒子打死是最简单的道理,却往往最没有意义。

目前我所在的学校,无论在外事外交领域还是模拟联合国领域,应该都算一面旗帜吧?我们也会把模拟联合国放进教学大纲、放进培养方案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其实模联圈子里互黑的过程,也很像真实的联合国里撕逼的样子嘛!哈哈!⑧

《大爷列传》的作者莫彦聪,正是一位著名模联人。他正是依据自己和友人在珠三角地区的模联参会体验,才写出这篇文章,用于自我提醒与告诫。我们身边的模联人有时遇到自己犯错,也会打趣说:“以后可不能这么蠢了,不然是要进大爷列传的”。

至于圈外人看到《大爷列传》,是笑还是骂,我也只能看着:毕竟如同真正的外交活动一样,模拟联合国本身,也是一件“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事情。

注释

联合国青少年天地 - 模拟联合国

②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一些独立模联会议,已经不再要求所有代表穿正装出席了,例如爱梦(IMUNC)

③ 在中国模联界,一般的联动危机会议由一个组织者构成的信息中心,和若干个政府内阁或委员会构成。这些内阁或委员会通常要针对某一特定政治危机做出行动,或与其他内阁或委员会展开沟通,以此逐步影响未来的会议内容——然而确实是更接近“跑团”了。

④ 是的,今年央视新闻频道的确报道了外交学院的模拟联合国活动。

⑤ 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模联直到现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会议还能占到半壁江山甚至更多——在日本,英语会场才是少数,人家才不管你日语是不是工作语言,外交谈判才是重要的。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共青团各战线
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中青办发[2014]22号)

⑦ 这本杂志名为《前沿 The Frontier》。

⑧ 为什么那么多人黑模联? - SmallQ的回答 - 知乎